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不識之無
释义
不識之無
注音ㄅㄨˋ ㄕˋ ㄓ ㄨˊ拼音bù shì zhī wú近義:目不識丁、胸無點墨反義:腹笥便便、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關聯:識之無、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
【釋義】連「之」、「無」二字都不認識,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典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典源】▶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據《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僕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  ① 僕:我,自謙之詞。② 乳母:專司授乳及看護幼兒的僕婦。③ 默識:暗中記誦在心。  ▶ 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一九・白居易列傳》
【典故】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書證】① 宋・劉辰翁〈敏齋記〉:「人未有非敏者也,雖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圓,目不識之無;及其得於博也,彩色電轉,狂呼鶻視,梟未成而脫,諸口如取。雖有離婁之目力,鈃桑之心計,或不能及也。」② 明・楊基〈寄林訓導謨〉詩:「漠室山河終混一,秦城樓閣易黃昏。平生不識之無字,也學相如與賣文。」③ 清・黃景仁〈除夕述懷〉詩:「有兒名乙生,廢學增癡憨。曾不識之無,但索梨與柑。」④ 《花月痕・第二三回》:「心不辨菽麥,目不識之無。」
【用法】  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  ① 脫盲教育就要不識之無的民眾,從此能讀能寫。② 連這種興學的事他都要反對,難怪會遭到不識之無之譏了。③ 這個國家有太多不識之無的人,致使種種政策無法順利推展。④ 曾祖母雖然不識之無,但豐富的人生閱歷,卻也讓她散發著智慧的光芒。④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於使這些不識之無的農民學會了最先進的農業技術。⑤ 她從未想過像兒子這樣的智障者,經過特殊教育後,可以從不識之無而認得了一些字。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9: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