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融會貫通
释义
融會貫通
注音ㄖㄨㄥˊ ㄏㄨㄟˋ ㄍㄨㄢˋ ㄊㄨㄥ拼音róng huì guàn tōng近義:心領神會反義:生吞活剝、囫圇吞棗關聯:貫通融會、混融貫通
【釋義】形容將各種相關的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語出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
【典源】▶ 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據《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謂「心者,性之郛郭」,乃為近之,但其語意未免太麤。須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無病耳。所謂「識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說是也。然亦須知,所謂「識心」,非徒欲識此之精靈知覺也,乃欲識此心之義理精微耳。欲識其義理之精微,則固當以窮盡天下之理為期,但至於久熟而貫通焉,則不待一一窮之,而天下之理固已無一毫不盡矣。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今先立定限,以為不必盡窮於事事物物之間,而直欲僥倖於「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鹵滅裂,而終不能有所發明也。  ① 舉一而三反:指列舉一例而能曉喻其餘各事。見「舉一反三」。② 聞一而知十:形容人稟賦聰敏,領悟力、類推力強。見「聞一知十」
【典故】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文中的「融會貫通」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書證】① 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源)② 《朱子語類・卷二七・論語九・里仁篇下》:「曾子偶未見得,但見一箇事是一箇理,不曾融會貫通。然曾子於九分九釐九毫上都見得了,即爭這些子,故夫子告之。」③ 《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周敦頤》:「於是上自帝王傳心之奧,下至初學入德之門,融會貫通,無復餘蘊。」④ 《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傳三・陳立》:「草創三十年,長編甫具。南歸後,乃整齊排比,融會貫通,成《公羊義疏》七十六卷。」
【用法】  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用在「融合領悟」的表述上。  ① 你如果無法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那就不是真學問。② 學習任何知識都得講究融會貫通,不能單靠死記硬背。③ 老師這種融會貫通的教法,讓我們對數學疑難豁然開朗起來。④ 你照我的方法去讀,自然可以融會貫通,不會只是囫圇吞棗而已。⑤ 我已把原則教給你,剩下的得靠你自己去體會,才能逐步融會貫通。⑥ 老師要我們趁年輕多吸收,等到人生體驗多了,自然能將所得知識融會貫通。⑦ 這種填鴨式教法,只求多背多記,不求融會貫通,怎能希望學生真正的理解。⑧ 我儘管已把全部經文都記熟了,因缺少名師指點,也還是無法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