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處心積慮
释义
處心積慮
注音ㄔㄨˇ ㄒㄧㄣ ㄐㄧ ㄌㄩˋ拼音chǔ xīn jī lǜ近義:千方百計、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想方設法反義:無所用心關聯:措心積慮、潛心積慮、設心積慮、苦心積慮
【釋義】千方百慮,蓄意已久。語出《穀梁傳・隱公元年》。△「挖空心思」
【典源】▶ 《穀梁傳・隱公元年》〔經〕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傳〕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① 鄭伯:鄭莊公(西元前757∼前701),名寤生,春秋時鄭國國君。性忌刻,因弟段與母武姜圖謀王位,故伐段,遷母於城潁,誓曰:不及黃泉不相見。在位四十三年,諡莊。② 甚:勝、超過。
【典故】《春秋》:「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鄭伯即位,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到後來段企圖謀反,想強奪王位,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段逃到共國。《穀梁傳》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段的罪行,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處心積慮」這句成語就從《穀梁傳》原文摘出,用來形容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書證】① 《穀梁傳・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源)② 唐・柳宗元〈駁復讎議〉:「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衝讎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③ 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蓋太祖之於受命,非如前世之君,圖眾以智,圖柄以力,其處心積慮,非一夕一日,在於取天下也。」④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二一》:「殺傷之中,自有兩等,輕重不同。其處心積慮、巧詐百端、掩人不備者,則謂之謀。」⑤ 《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大少爺見老人家有這許多銀子,……總想偷老頭子一票,方才稱心。如此者處心積慮,已非一日。」
【用法】  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用在「費盡心思」的表述上。  ① 敵人正處心積慮地想分化我們,我們千萬別中計。② 他處心積慮地想併吞對方公司,擴充自己的實力。③ 他一直處心積慮,想多攢一點錢,早點兒自立門戶。④ 沒想到你們這麼不長進,老是處心積慮地想要分家產。⑤ 自從那女人進入家門後,整天處心積慮地想圖謀我們家的財產。⑥ 早知道他們根本無意於這些遺產,我也不必如此處心積慮地處處防範。⑦ 他對那家公司的經營權處心積慮已久,此次不惜花費重金,似乎勢在必得。⑧ 他為了謀取龐大家產,這些年來一直是處心積慮,從來都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⑨ 王媽媽悠悠地說:「我處心積慮地把幾個兒子拉拔長大,無非是想圖個老年的依靠,沒想到沒有一個成材的。」
【辨似】  「處心積慮」及「挖空心思」都有極度用心的意思。  「處心積慮」側重於費時蓄意謀劃,或帶貶義;「挖空心思」側重於極力思考,無貶義。
處心積慮挖空心思辨似例句
他~地想併吞對方公司,擴充自己的實力。
這是我~才寫出來的文章,你要認為不好,我也沒轍了。
  「處心積慮」及「千方百計」都有費盡心思的意思。  「處心積慮」側重於費時蓄意謀劃;「千方百計」側重於想盡各種辦法。
處心積慮千方百計辨似例句
他為了謀取龐大家產,這些年來一直是~,從來都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
為了解決眼前的儺題,他們確實用盡了~。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