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手足無措
释义
手足無措
注音ㄕㄡˇ ㄗㄨˊ ㄨˊ ㄘㄨㄛˋ拼音shǒu zú wú cuò近義: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六神無主、張皇失措、驚慌失措反義:泰然自若、從容不迫、應付自如、臨危不亂關聯:手足靡措、手足失措、手腳無措、莫措手足、無所措手
【釋義】「不知所措」之「措」,典源作「錯」。「錯」通「措」。「手足無措」指手腳無處安放。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語本《論語・子路》。△「不知所措」、「六神無主」、「名正言順」
【典源】▶ #《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① 典故或見於《禮記・仲尼燕居》。② 錯:通「措」,安置。  ▶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辨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於眾也。」
【典故】《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有一段記載: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這一年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政。此刻蒯聵已在晉人的協助下回國,佔領了戚邑,父子相峙不下,盡失其應有的風度。在這種情形下,孔子自然不願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他向子路陳述「正名」的道理,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說的話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當然安上治民的禮、移風易俗的樂就無法產生;禮樂不能產生,刑罰就因失去依據而不能輕重適中;刑罰失當,人民舉手投足都容易犯錯,就會惶恐終日,不知如何安放手腳。」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後來「手足無措」這句成語,就從孔子所說的「民無所錯其手足」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書證】① 《陳書・卷六・後主本紀》:「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② 金・劉志淵〈大江東去・人生最貴〉詞:「前程路險,到時手足無措。」③ 《三國演義・第六七回》:「孫權縱馬上橋,橋南已折丈餘,並無一片板。孫權驚得手足無措。」④ 《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真個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三官)不覺住了一個多月。……急得家人王定手足無措,三回五次,催他回去。」⑤ 《紅樓夢・第八三回》:「只聽薛姨媽忽然叫道:『左脅疼痛的很!』說著,便向炕上躺下。嚇得寶釵、香菱二人手足無措。」⑥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七回》:「那官兒聽說是一個絕不相識的外國人來拜望,嚇得魂不附體,手足無措;連忙請到花廳相會。」⑦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五回》:「誰知跳不慣的人,忽然從高落下,就手足無措的了,不知怎樣一閃,把腿跌斷了。」
【用法】  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① 喜歡朝令夕改的主管,常常使得下屬手足無措。② 突遇家中變故,誰都難免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③ 今天上課時,老師突然請他發表意見,讓他手足無措。④ 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他被嚇得愣在當場,手足無措。⑤ 這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所以個個都顯得手足無措。⑥ 他記得初當老師時,第一次作家庭訪問,緊張得手足無措。⑦ 接到這突如其來的驚喜,沒有心裡準備,反倒教我手足無措。⑧ 老師突然宣布下一節課要考試,學生們面面相覷,手足無措。⑨ 平日養成應變的能力,才不會在遇到事情時手足無措、失去方寸。⑩ 面對記者咄咄逼人的質疑,只見他頻頻拭汗,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辨似】  「手足無措」及「六神無主」都是用於形容惶恐不安的樣子。  「手足無措」用於形容行為舉止的慌亂;「六神無主」用於形容心理狀態的慌亂。
手足無措六神無主辨似例句
面對記者咄咄逼人的質疑,只見他頻頻拭汗,顯得有些~。
我現在~,腦筋一片空白,沒辦法回答你的問題。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8: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