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三緘其口
释义
三緘其口
注音ㄙㄢ ㄐㄧㄢ ㄑㄧˊ ㄎㄡˇ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近義:默默無言、沉默是金關聯:三緘口
【釋義】嘴巴加了三道封條。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一〇・敬慎》。
【典源】▶ #漢・劉向《說苑・卷一〇・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孔子顧謂弟子曰:「記之!此言雖鄙,而中事情。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遇禍哉!」  ① 典故或見於《太公金匱》。② 陛:臺階、階梯。③ 金人:金屬鑄成的人像。④ 緘:音ㄐㄧㄢ,閉。⑤ 銘:刻鏤。  ▶ 《太公金匱》(據《意林・卷一》引)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慄慄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 另可參考:《孔子家語・卷三・觀周》
【典故】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中記載,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參觀周王的祖廟。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立了一個銅像,他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刻了一段文字:「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要謹慎啊!謹慎啊!不要多話,話一多,失誤也必定多起來。」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平日謹言慎行,不要多話,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另外在《孔子家語》和《太公金匱》也記錄了這件事。後來「三緘其口」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
【書證】① 漢・劉向《說苑・卷一〇・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源)②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③ 《北齊書・卷三七・魏收列傳》:「周廟之人,三緘其口。漏卮在前,欹器留後。俾諸來裔,傳之坐右。」④ 《意林・卷一》引《太公金匱》:「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⑤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一・姚崇》:「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
【用法】  說話謹慎或不說話。  用在「閉口不語」的表述上。  ① 無論怎麼問,他就是三緘其口,不願透露任何訊息。② 在這種高壓統治下,莫怪大家對許多事都三緘其口。③ 我對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只好三緘其口,不好插嘴。④ 這種夫妻間的事,旁人沒有插嘴的必要,最好三緘其口。⑤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不了解的事,我們最好三緘其口。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7: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