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一觸即發
释义
一觸即發
注音ㄧ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拼音yī chù jí fā近義:箭在弦上、劍拔弩張反義:相安無事關聯:觸而即發、有觸即發
【釋義】一經觸動就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語或本明・李開先〈原性堂記〉。後用「一觸即發」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劍拔弩張」
【典源】▶ ※明・李開先〈原性堂記〉(據《李中麓閑居集・卷一一》引)近城園有一堂,已名之曰「面山」矣。客有過而謂予,何不改稱「原性」。乃愴然有感於前事,而欣然即易其舊名。予方有意,觸而即發,不知客何所見,適投其機乎?  ① 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他前後做官十幾年,罷官還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② 愴然:悲傷哀痛的樣子。③ 前事:指與張龍湖二十餘年前談話的事。張氏是個理學家,為文多談原命與原性,他與李開先執手獨處時,談到「命」與「性」,前人所論均不夠深入,其時能論者,非張氏即李氏也,並勉李氏多多用心,李氏乃銘記在心。④ 易:改變。
【典故】「一觸即發」典源作「觸而即發」。指一經觸動而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多用於感情方面。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他前後做官十幾年,罷官還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他以前認識一位前輩朋友張龍明。張氏曾私下託付他,將畢生之作〈原命〉、〈原性〉二文傳世下去。二十幾年來,他謹記於心。後來,在他的作品《李中麓閑居集・原性堂記》中記載:他有一間本來名為「面山」的屋子,有一次,來訪的客人問他,為何不改稱「原性」?李開先一聽,有感於和張龍湖的往事,於是欣喜地就把屋子改名了。他在文章中說他改屋名是本來內心即存有「原性」之念,被客人之言觸動而發,不知客人為何也和他有相同的見解呢?後來「一觸即發」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轉用來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
【用法】  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  用在「危急緊迫」的表述上。  ① 這場貿易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② 波斯灣戰爭一觸即發,真叫人擔心。③ 抗議現場大有一觸即發,釀成流血事件的可能。③ 兩國各在邊境上部署重兵,形勢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③ 為了搶佔市場佔有率,低價促銷的風暴一觸即發,各通路商已做好不惜成本的準備。
【辨似】  「一觸即發」及「劍拔弩張」都可用來形容形勢非常緊張。  「一觸即發」衝突隨時會發生,側重於形容局勢的緊繃;「劍拔弩張」已在備戰狀態,側重於形容氣勢的逼人。
一觸即發劍拔弩張辨似例句
這場貿易戰,大有~之勢。
雙方就這樣~地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讓步。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7: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