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苟且偷安
释义
苟且偷安
注音ㄍㄡˇ ㄑㄧㄝˇ ㄊㄡ ㄢ拼音gǒu qiě tōu ān近義:因循苟且、苟且偷生、苟安旦夕、得過且過反義:自強不息、發憤努力、發憤圖強、發奮圖強、奮發向上
【釋義】「苟且」,行事馬虎草率,得過且過。語出《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王嘉》。「偷安」,貪圖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可能發生的危難。語出漢・賈誼《新書・數寧》。「苟且偷安」形容得過且過,只圖眼前安逸,不顧將來。
【典源】㊤ 苟且:▶ 《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王嘉》嘉為人剛直嚴毅有威重,上甚敬之。哀帝初立,欲匡成帝之政,多所變動,嘉上疏曰:「臣聞聖王之功在於得人。孔子曰:『材難,不其然與!』『故繼世立諸侯,象賢也。』雖不能盡賢,天子為擇臣,立命卿以輔之。……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以官為氏,倉氏、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然後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其後稍稍變易,公卿以下傳相促急,又數改更政事,司隸、部刺史察過悉劾,發揚陰私,吏或居官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  ① 二千石:漢代內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尉,俸祿皆為二千石,其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約當於後世的三品官,地位並不顯赫。後因稱郎將、郡守、知府為「二千石」。② 苟且:不守禮法、不務實際或馬虎草率,得過且過。㊦ 偷安:▶ 漢・賈誼《新書・數寧》臣竊惟事勢,可為痛惜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大息者六。若其它倍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獨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獨曰「未治」。恐逆意觸死罪,雖然,誠不安,誠不治,故不敢顧身,敢不昧死以聞。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無知,因諛者耳,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① 措:安置。② 寢:音ㄑㄧㄣˇ,躺臥。
【典故】「苟且偷安」係由「苟且」及「偷安」二語詞組合而成。「苟且」見於《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王嘉》。王嘉(?∼西元前2),西漢平陵人,字公仲,以明經射策甲科為郎,後為南陵丞、長陵尉。哀帝時為丞相,封新甫侯。哀帝寵幸佞臣董賢,王嘉極諫,被繫於獄中二十餘日而死,追諡忠。王嘉曾上疏哀帝論政,認為孝文帝時吏治清明,官員們盡忠職守,行事不會馬虎草率,得過且過。「偷安」則見於漢・賈誼《新書・數寧》。賈誼(西元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為文學家兼政論家。文帝召為博士,超遷至太中大夫,所論列多見施行,因遭毀忌,出為長沙王太傅,遷為梁懷王太傅,後懷王墮馬死,誼自傷為傅無狀,年餘亦卒,世人稱為「賈太傅」、「賈長沙」,又稱為「賈生」。所著《新書》共十卷,內容主在懲秦之失,並對漢初君主提出各項治安策。賈誼在書中論到天下情勢,認為很多人都說如今天下已經安定,只有自己敢冒大不韙,說天下尚未安定。他又認為這些人並非愚者,看不清天下大勢,只是為了阿諛諂媚皇帝,所以故意說出和違背事實的話。這種行為,就好比把火放在木柴下面,然後躺在木柴上面,只因火尚未燒到,就覺得安,這是貪圖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可能發生危難的做法。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苟且偷安」,用來形容得過且過,只圖眼前安逸,不顧將來。
【書證】① 《宋史・卷三九七・劉光祖列傳》:「人臣獻言,不可不察:其一,不量可否,勸陛下輕出驟進,則是即日誤國;其一,不思振立,苟且偷安,則是久遠誤國。」② 宋・汪應辰〈廷試策〉:「昔唐之明皇,承晏安太平之後,苟且偷安,昧于遠圖,政令日弛,法度日隳。」③ 宋・司馬光〈程宣徽劄子〉:「程戡素無才術,少壯之時歷職中外,猶無名跡為人所稱。況今老病,昏懦尤甚。在鄜延苟且偷安以度日月,為吏兵所慢,戎狄所輕。」④ 宋・蘇軾《應詔集・卷一・策略三》:「天下獨患柔弱而不振,怠惰而不肅,苟且偷安而不知長久之計。」⑤ 《宦海・第二〇回》:「做大員的這樣苟且偷安,做屬吏的又是那般逢迎得意。」
【用法】  形容得過且過,只圖眼前安逸,不顧將來。  用在「貪圖安逸」的表述上。  ① 你不能苟且偷安,應該重新振作起來。② 國家面臨危難,人民怎麼可以苟且偷安?③ 年輕人理當奮發圖強,豈可苟且偷安,不思進取。④ 他寧可苟且偷安,也不願積極進取,真叫人惋惜。⑤ 你若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克服苟且偷安的惰性。⑥ 與其苟且偷安,不如奮力一搏,或許可以開創新局。⑦ 我們不能苟且偷安,一定要自強不息,才能創出一番事業。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