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興高采烈
释义
興高采烈
注音ㄒㄧㄥˋ ㄍㄠ ㄘㄞˇ ㄌㄧㄝˋ拼音xìng gāo cǎi liè近義:手舞足蹈、歡天喜地、歡欣鼓舞反義:灰心喪氣、沒精打采、長吁短嘆、悶悶不樂、意興闌珊、興味索然、鬱鬱寡歡關聯:興高彩烈
【釋義】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後用「興高采烈」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典源】▶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若夫八體屢遷,功以學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是以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子雲沈寂,故志隱而味深;子政簡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堅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仲宣躁〔銳〕競,故穎出而才果;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嗣宗俶儻,故響逸而調遠;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辭隱:觸類以推,表裏必符;豈非自然之恒資,才氣之大略哉!  ① 嗣宗:阮籍(西元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② 俶儻:即「倜儻」。豪邁灑脫不受約束的樣子。俶,音 ㄊㄧˋ 。③ 叔夜:嵇康(西元233∼262),字叔夜,三國魏譙郡人。博學有奇才,不與世俗同流。官至中散大夫,故世稱「嵇中散」。好老、莊之學,擅四言詩。與山濤、阮籍等人為友,世稱「竹林七賢」。後為司馬昭所害。④ 俊俠:英俊有俠氣。⑤ 安仁:潘岳(?∼西元300),字安仁,西晉中牟人。美姿儀,出洛陽道,婦人嘗縈繞投果。為文詞藻絕麗,尤長於哀誄,有悼亡詩,為世傳誦。後孫秀誣以謀反,族誅。亦稱為「潘河陽」、「潘安」。
【典故】劉勰,字彥和,南朝梁東莞人。著有《文心雕龍》十卷五十篇,書中討論的範圍廣泛,包括文學源流、文體區分、創作方法及文學批評等方面,對我國歷代文學創作及文學批評影響深遠。本篇〈體性〉是在討論文章的風格與作家的性情,將文章歸類成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種風格,而文章風格的形成受個人的性情影響。舉了漢、三國魏、晉各朝名家為例,如:三國魏的阮籍,為人豪邁灑脫不受約束,所以他的文章格調高遠脫俗;三國魏嵇康長得英俊有俠氣,所以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思想敏捷,所以文章流暢幽美。由此類推出,人的性情和寫出來的文章風格是相符的。後來「興高采烈」被用來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書證】①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源)② 《老殘遊記二編・第七回》:「老殘以為他一定樂從,所以說得十分興高采烈。」③ 《官場現形記・第一三回》:「幸虧一個文七爺,興高采烈,一檯吃完,忙吩咐擺他那一檯。」④ 清・丘逢甲〈南園感事詩序〉:「前後在事諸子,暇輒為詩鐘之會……而與會者皆興高采烈,以為此樂不減古人。」⑤ 《孽海花・第五回》:「崙樵談今說古,興高采烈,雯青只好勉強應酬。」
【用法】  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① 同學們正興高采烈地討論著畢業旅行的事。② 姊姊結婚當天,親戚們都興高采烈地參加了婚禮。③ 每當村子節慶時,全村的居民都會興高采烈地來參加。④ 會場上聚集了無數興高采烈的民眾,不斷的發出歡呼聲。⑤ 每逢說起小時候得意的事,爸爸總是眉飛色舞,興高采烈。⑥ 今天是奶奶的九十歲大壽,來參加壽筵的賓客無不興高采烈。⑦ 聽說畢業旅行是要環島一周時,大家都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⑧ 一看到臺下的老師點頭表讚許,臺上的他講得更興高采烈了。⑨ 奧運代表隊傳回捷報,大家當然會如此興高采烈,喜氣洋洋了。⑩ 當他在臺上談得興高采烈時,在一旁的母親眼閃淚光地看著他。⑪ 妹妹一大早就興高采烈地開始打扮,準備去參加幼稚園畢業典禮。⑫ 今天考了一百分,才一放學,小玲立即拿著考卷,興高采烈地跑回家。⑬ 這個月統一發票對獎竟然中了一千元,我們一家人興高采烈地手舞足蹈。⑭ 球賽雖已結束,但球迷們仍意猶未盡,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剛才比賽的情況。
【辨似】  采,音ㄘㄞˇ。神色。在古代文獻中雖有作興高「彩」烈,但現在不宜寫作「彩」。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9: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