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興師問罪
释义
興師問罪
注音ㄒㄧㄥ ㄕ ㄨㄣˋ ㄗㄨㄟˋ拼音xīng shī wèn zuì近義:大動干戈、弔民伐罪、問罪秦中、興兵伐罪、聲罪致討、嚴厲譴責反義:負荊請罪、握手言和關聯:興師見罪、問罪興師、發兵問罪
【釋義】出兵討伐有罪者。※語或出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後亦用「興師問罪」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並嚴加譴責。
【典源】▶ 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阿姹私遣使詣蒙舍川,求投,歸義即日抗疏奏聞。阿姹男守偶遂代歸王為南甯州都督,歸義仍以女妻之。又以一女妻崇道男輔朝。崇道內懷忿惋,外示和平,猶與守偶母子日相攻伐。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行次昆川信宿而曲軛川潰散,崇道南走黎州。歸義盡俘其家族羽黨,并殺輔朝而取其女。崇道俄亦被殺。諸爨由是離弱。  ① 歸義:人名,即蒙歸義(西元697∼748),又作皮邏閣、魁樂覺。雲南蒙舍州(今雲南巍山)烏蠻(彝族先民)人。唐代南詔第四世王。開元十六年,父盛邏皮死,嗣為王。他即位之後,靠著唐王朝的扶持,統一六詔,建立了一個以雲南為中心,以彝族、白族先民為主體的南詔王國,並臣屬於唐王朝,成為唐王朝的西南屏障。② 師:軍隊。
【典故】「興師問罪」的「師」,指的是軍隊。「興師問罪」就是出兵討伐有罪者。這句成語見用於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爨(ㄘㄨㄢˋ)本是蜀漢時期南中(今雲南、貴州一帶)大姓之一。東晉時期,爨氏世代駐守於南中之地,形成地方割據局面,「爨」逐漸由姓氏變成民族泛稱,中原民族於是稱其為「爨蠻」。隋唐之際,爨蠻分裂成東、西兩爨:東爨的主體民族為「烏蠻」;西爨的主體民族為「白蠻」,其中又包含了蒙巂、越析、浪容、邆睒、施浪、蒙舍六個部落。唐玄宗時,兩爨的主祭崇道帶領群眾動亂,玄宗召來蒙舍部的蒙歸義前往平亂。亂平後不久,崇道又殺了被任命為南寧都督的爨歸王,歸王被害,他的妻子阿姹回到自己的烏蠻部借兵,發兵征討崇道,轉變成整個爨族的內亂。阿姹又派遣使者去請求蒙歸義替自己復仇,蒙歸義為安撫他們,先讓歸王之子守偶繼承父業,任寧州都督,並將女兒許配給他,另外,也將自己的另一個女兒許配給崇道的兒子輔朝。然而,崇道雖然表示願意停戰,但其實仍舊不時發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請蒙歸義出面,蒙歸義於是帶領軍隊討伐崇道。崇道戰敗,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親信都被俘虜,蒙歸義並殺了輔朝帶回自己的女兒,崇道本人最後也被殺。此次戰役,讓爨族的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分崩離析,積弱不振。唐代樊綽的《蠻書》為雲南史籍,記載了此段歷史,對於阿姹母子求蒙歸義起兵代為征討崇道一事寫到:「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這裡的「興師問罪」就是指發動軍隊前去討伐有罪者。今日則多用來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
【書證】① 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源)② 《宋史・卷三四七・張舜民列傳》:「上疏論西夏彊臣爭權,不宜加以爵命,當興師問罪,因及文彥博,左遷監登聞鼓院。」③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五・雜誌二》:「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④ 《三國演義・第一一四回》:「今幸將軍興師問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來降。」⑤ 《封神演義・第二回》:「今天子不知為誰人迷惑,興師問罪于善類。」⑥ 《清史稿・卷一五四・邦交志二》:「會歐格訥以緬約事自詣總署,言緬甸前與法私立盟約,是以興師問罪。」
【用法】▶   出兵討伐有罪者。  用在「出征討伐」的表述上。  ① 武王為解救商朝的苦難百姓,所以向商紂興師問罪。④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國際公憤,組成聯軍興師問罪。▶   前去宣布他人罪狀,並嚴加譴責。  用在「指責怪罪」的表述上。  ① 就算你想要興師問罪,也得要師出有名啊!② 這件事情和你無關,還輪到你來興師問罪?③ 氣憤的客戶帶著瑕疵品,向製造商興師問罪。④ 在對方興師問罪的教訓中,該公司已經做了全盤的檢討和改進。⑤ 老王家的窗戶又被鄰居小孩打破了,他立刻去找鄰居興師問罪。⑥ 我跟這件事一點關係也沒有,他卻跑來向我興師問罪,真是莫名其妙。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8: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