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自相矛盾
释义
自相矛盾
注音ㄗˋ ㄒㄧㄤ ㄇㄠˊ ㄉㄨㄣˋ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典出《韓非子・難一》。
【典源】▶ 《韓非子・難一》人有鬻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堯、舜之不可兩譽,矛楯之說也。  ①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② 鬻:音ㄩˋ,賣。③ 楯:音ㄕㄨㄣˇ,通「盾」。古代用來抵禦敵人兵刃及保護自己的兵器。④ 陷:指刺入。⑤ 弗能應:無法回答。⑥ 兩譽:堯、舜兩人同時都得到最高的讚美。▶ 《韓非子・難勢》客曰:「人有鬻矛與楯者,譽其楯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典故】矛是攻擊的兵器,而盾是用來防禦兵器攻擊的器具。在《韓非子・難一》中,舉了一個故事說:有個楚國人在市集上賣矛和盾。剛開始時先是誇讚他的盾說:「我這面盾非常堅固,任何鋒利的東西都刺不破它。」過了一會兒,又誇讚他的矛說:「我這隻矛是最鋒利的,沒有什麼東西是它不能刺破的。」這時,有人緊接著問說:「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那結果會是怎樣呢?」這一問,讓賣矛與盾的人無言以對。典源又見《韓非子・難勢》。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自相矛盾」,用來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
【書證】① 《梁書・卷四三・韋粲列傳》:「前諸將之議,豫州意所未同,即二宮危逼,猾寇滔天,臣子當戮力同心,豈可自相矛盾,豫州必欲立異,鋒鏑便有所歸。」② 《魏書・卷八四・儒林列傳・李業興》:「業興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錄梁主《孝經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盾!』」③ 《舊唐書・卷四五・輿服志》:「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豈惟顛倒衣裳,抑亦自相矛盾。」④ 《朱子語類・卷八七・禮四・小戴禮》:「禮家之說,大抵自相矛盾。」⑤ 《宋史・卷一三一・樂志六》:「於是命李照改定雅樂,比朴下三律。照以縱黍累尺,雖律應古樂,而所造鍾磬,才中太簇,樂與器自相矛盾。」⑥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禮經》出於秦火之後,殘闕脫漏,所存無幾。至漢,諸儒各執所見。後人所宗,惟鄭康成、王子廱,而二家自相矛盾。」⑦ 《明史・卷一九二・安磐列傳》:「夫孝宗既不得考,恭穆又不得入,是無考也。世豈有無考之太廟哉。此其說之自相矛盾者也。」⑧ 《三俠五義・第一一六回》:「小弟若不出水寨,少時如何進水寨呢?豈不自相矛盾麼?」⑨ 《紅樓夢・第一回》:「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說,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⑩ 《醒世姻緣傳・第四七回》:「既稱因貧賣子,何得又有原銀三兩存於十六年之久?種種不情,自相矛盾。」
【用法】  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  用在「言語矛盾」的表述上。  ① 你的論點根本自相矛盾,如何說服他人?② 寫論文最怕觀點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③ 戀愛中人心思不定,說話自相矛盾是正常的。④ 他的個性遇事猶疑不決,說法常前後自相矛盾。⑤ 他也許年紀大了,講話常顛三倒四,自相矛盾。⑥ 你方才說他是好人,此刻又說他罪該萬死,豈不是自相矛盾?⑦ 你竟然對自己提出的議案投下反對票,這種行徑簡直是自相矛盾!⑧ 本來懦弱與勇猛是自相矛盾的,但他的個性竟然兼而有之,真是稀奇。⑨ 別以為我的說法自相矛盾,這不過是我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事情的結果罷了。⑩ 上頭一會答應解決水荒,一會又說這是地方自己的事,這不是自相矛盾嗎?⑪ 對一個聰明才智高,能幹卻又做盡壞事的人,我們既欲其生,又欲其死,這種心境就是自相矛盾的最佳例證。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9 2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