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脣亡齒寒
释义
脣亡齒寒
注音ㄔㄨㄣˊ ㄨㄤˊ ㄔˇ ㄏㄢˊ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近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休戚相關、巢毀卵破、脣齒相依、輔車相依、覆巢之下無完卵反義:風馬牛不相及、風馬不接、齒亡舌存
【釋義】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語出《左傳・僖公五年》。△「脣齒相依」、「輔車相依」
【典源】▶ 《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① 虞:周代國名,地約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虞城,於春秋時為晉國所滅。② 虢:音ㄍㄨㄛˊ,此指北虢,為周文王之弟虢仲後裔的封地,地約在今山西省平陸縣。③ 翫:音ㄨㄢˋ,安於習慣而鬆懈、輕忽。④ 輔車:輔,頰骨;車,牙床。▶ 《左傳・哀公八年》吳為邾故,將伐魯,問於叔孫輒。叔孫輒對曰:「魯有名而無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禮也。君子違,不適讎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託也則隱。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惡廢鄉,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不亦難乎?若使子率,子必辭。王將使我。」子張疾之。王問於子洩,對曰:「魯雖無以立,必有與斃,諸侯將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晉與齊、楚輔之,是四讎也。夫魯,齊、晉之脣,脣亡齒寒,君所知也,不救何為?」
【典故】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代,晉國與虞、虢兩個小國相鄰,晉國一直想併吞這兩個小國。晉獻公計劃先攻打虢國,於是派人送良馬和玉璧給虞國,希望能夠借道攻打虢國。虞國受到誘惑,答應了晉國,晉國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國的一個都城。過了三年,晉國又再度要求虞國借道以便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兩國互為表裡,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然也會跟著滅亡。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一次已經太過分了,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就像是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寒冷』的道理,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會傷害同宗的虞國,因此答應了晉國的要求。果然晉國滅了虢國之後,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國給滅了。典源又見《左傳・哀公八年》。內容則是表述魯哀公八年時,吳國要攻打魯國,公山不狃對吳王說:「魯國雖然沒有靠山,可是一旦有事情發生,諸侯都會來救援。晉國與齊國、楚國一起輔助魯國,你要面對的是四個敵國。魯國就像是齊國、晉國的嘴脣,君王應該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他們怎麼會不救魯國呢?」後來「脣亡齒寒」就用來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書證】①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源)② 《晉書・卷六六・陶侃列傳》:「然某等區區,實恐理失於內,事敗於外,豪氂之差,將致千里,使荊蠻乖離,西嵎不守,脣亡齒寒,侵逼無限也。」③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時雖已下荊楚,孟昶有脣亡齒寒之懼,而討之無名。」④ 《三國演義・第一九回》:「明上今不相救,恐脣亡齒寒,亦非明上之福也。」⑤ 《明史・卷一四三・高巍列傳》:「此皆豎儒偏見,病藩封太重,疑慮太深,乃至此。夫脣亡齒寒,人人自危。」
【用法】  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用在「禍福相依」的表述上。  ① 依戰略形勢來看,這兩國有脣亡齒寒的利害關係。② 你要不救他的公司,少了屏障,脣亡齒寒,下一次的風暴就輪到你了。③ 同一棟大樓的居民,只要一戶人家不小心,脣亡齒寒,必定波及其他住戶。④ 這兩家公司依存度很高,只要有一家出問題,脣亡齒寒,另外一家也就麻煩了。⑤ 我們和他們公司是相關企業,利害與共,任何一家倒閉,都會發生脣亡齒寒的後果。
【辨似】  「脣亡齒寒」及「脣齒相依」都有關係密切,相互依附生存的意思。  「脣亡齒寒」側重於強調利害與共的關係;「脣齒相依」則側重於強調互相依附的關係。
脣亡齒寒脣齒相依辨似例句
我們和某某公司是相關企業,利害與共,任何一家倒閉,都會發生~的後果。
政府與人民的關係,可說是~,休戚與共。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