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背道而馳
释义
背道而馳
注音ㄅㄟˋ ㄉㄠˋ ㄦˊ ㄔˊ拼音bèi dào ér chí近義:南轅北轍關聯:背馳於道、背車而馳、背道而行
【釋義】行為不合情理,做事違反正道。※#語或本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後用「背道而馳」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南轅北轍」
【典源】▶ ※#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據《全唐文・卷六七四・白居易》引)宰相之耳,待天下之耳而後聰也;宰相之目,待天下之目而後明也;宰相之心識,待天下之心識而後能啟發聖神也。然則下取天下耳目心識,上以為天子聰明神聖者,此宰相之本職也,而為匡輔緝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兩耳聽之,兩目視之,一心思之,則朝廷之得失,豈盡知見乎?必不盡也,而況於天下之得失乎?宰相之耳目得聰明乎?必未也,而況於上以為天子聰明聖神乎?然則天下聰明心識,取之豈無其道耶?必有也,在乎知與不知,行與不行耳。噫!自開元以來,斯道寖衰,鮮能行者。自貞元以來,斯道寖微,鮮能知者。豈惟不知乎?不行乎?又將背古道而馳者也。何也?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顛為心;今則敏行遜言、全身遠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為務,今則不接賓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開閤為名,今則鎖其第門而已矣。  ① 典故或見於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② 開元:唐朝玄宗的年號(西元713∼741)。③ 寖:音ㄐㄧㄣˋ,通「浸」,漸漸。④ 貞元:唐朝德宗的年號(西元785∼805)。  ▶ 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據《柳宗元集・卷二一》引)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其後燕文貞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
【典故】白居易,字樂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唐憲宗元和年間,撰寫《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獻給當時宰相議論政事的奏狀,其中寫到:「自玄宗開元以來,宰相聽取人民心聲的德政已經漸漸衰微,很少人能夠做到。從德宗貞元之後,這項美德更是衰微,連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時候的宰相言行舉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顛覆的局勢為己任,今日的宰相則是行事敏捷,言語謙恭,只求全身而退,遠離災禍。」後來「背道而馳」這句成語也許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書證】① 《群書治要・卷四五》引漢・仲長統《昌言》:「先古之制休廢,時王之政不平。直正不行,詐偽獨售,於是世俗同共知節義之難復持也,乃舍正從邪,背道而馳奸。彼獨能介然不為,故見貴也。」② 清・黃宗炎《周易象辭・卷一五・歸妹卦》:「三說、四動為兩體之交,宜乎易合!何以三須、四遲,若是其難合與?豈非四震上往、三澤下降,其連合之處,原背道而馳者乎!」③ 清・黃宗炎《周易尋門餘論・卷上》:「陶氏遯身世外,且因符瑞以勸進,遺譏于後世。與吾夫子學《易》可无大過,不亦背道而馳者乎?」④ 清・黃宗炎《圖學辯惑》:「《大傳》之言陰陽、動靜,俱以《易》之為書,奇偶往來象天地之氣化,非竟指天地而狀貌之也。此先聖後儒背道而馳之大概爾。」⑤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吾性情為詞所陶冶,與無情世事,日背道而馳。」
【用法】  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用在「正好相反」的表述上。  ① 這種老是和規定背道而馳的人,令我很頭痛。② 這種政策與人民要求安定的願望是背道而馳的。③ 我們得看清時代潮流,背道而馳者很容易被淘汰。④ 他們倆雖是兄弟,價值觀念卻背道而馳,完全不同。⑤ 這兩家公司經營理念根本背道而馳,要怎麼談合作!⑥ 開創流派的藝術家,大多與潮流背道而馳,自創一格。⑦ 我看經理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完全背道而馳。⑧ 他希望能考上好學校,卻終日遊蕩不讀書,豈不是背道而馳!⑨ 面對現實的壓力,有時想法和做法不得不背道而馳,真是無奈。⑩ 如果我們今天的決定與當初堅持的宗旨背道而馳,公司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9: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