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聲淚俱下
释义
聲淚俱下
注音ㄕㄥ ㄌㄟˋ ㄐㄩˋ ㄒㄧㄚˋ拼音shēng lèi jù xià近義:泣不成聲、淚如雨下、痛哭流涕反義:眉開眼笑、笑逐顏開關聯:言淚俱下、辭淚俱下、聲淚俱咽、聲淚俱發
【釋義】邊說邊哭。形容極度悲慟、激動。語出《晉書・卷七六・王廙列傳》。△「血淚俱下」、「痛哭流涕」
【典源】▶ 《晉書・卷七六・王廙列傳》彬字世儒。……中興建,稍遷侍中。從兄敦舉兵入石頭,帝使彬勞之。會周顗遇害,彬素與顗善,先往哭顗,甚慟。既而見敦,敦怪其有慘容,而問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復何為者哉!」彬曰:「伯仁長者,君之親友,在朝雖無謇諤,亦非阿黨,而赦後加以極刑,所以傷惋也。」因勃然數敦曰:「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音辭慷慨,聲淚俱下。  ① 勃然:因發怒而臉色突變的樣子。② 敦:王敦(西元266∼324),字處仲,東晉臨沂人,王導的從兄,晉武帝的女婿。西晉亡,舉族避亂江南,和從弟王導同在元帝朝廷做大官,主持國政。官至征南大將軍,拜侍中,領江州牧,恃功專橫,後舉兵反,中途病死。③ 抗旌:舉旗。④ 犯順:反叛作亂。⑤ 禍及門戶:禍害延及家族。
【典故】王彬,是王廙的弟弟,他的生平事蹟附於《晉書・卷七六・王廙列傳》下。東晉時,大將軍王敦因恃功專橫,有意篡奪元帝司馬睿的政權,於是發兵反叛,打入石頭城(今南京市)。元帝為了使王敦能停止叛亂,就派王敦的堂弟王彬去勸說。當時正值王彬的好友周顗遇害被殺,因此王彬先到周顗的墳前弔祭,痛哭了一場,然後才去見王敦。王敦見他面容憂傷的樣子,就問了原因。王彬哭著說:「剛剛我在周顗的墳前痛哭,現在心裡還很難過。」王敦聽了,很生氣的說:「周顗會有今天的下場,是他自找的,有什麼好憐憫的。」王彬說:「周顗是我們的朋友,也是一個忠臣,今天卻遭到這樣的下場,很令人感傷惋惜。」接著突然生氣的指責王敦:「你反叛作亂,殘殺忠良,意圖不軌,想要奪取政權,日後將會為家族帶來禍害。」一邊說著,一邊隨著慷慨的聲調而流下了眼淚,情緒激昂。王敦看了這樣的場面,更加生氣,本想把王彬殺了。當時王敦的另一位堂弟王導也在場,一直試圖從中調解,以平息雙方的怒氣,但王彬仍然無所畏懼,神色自若,最後王敦因為念在家族的情分上,還是放過了王彬。「聲淚俱下」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極度悲慟、激動。
【書證】① 《晉書・卷七六・王廙列傳》:「因勃然數敦曰:『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音辭慷慨,聲淚俱下。」(源)② 《舊唐書・卷一〇四・哥舒翰列傳》:「(翰)仍極言救忠嗣,上起入禁中,翰叩頭隨之而前,言詞慷慨,聲淚俱下,帝感而寬之。」③ 《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列傳》:「可法每繕疏,循環諷誦,聲淚俱下,聞者無不感泣。」④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八・元遺山詩》:「此等感時觸事,聲淚俱下,千載後猶使讀者低徊不能置。」⑤ 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江蘇奏稿・卷二・江蘇陰雨連綿田稻歉收情形片》:「並與督臣陶澍書函往復於捐賑辦漕等事,思艱圖易,反覆籌商,楮墨之閒,不禁聲淚俱下!」⑥ 《蕩寇志・第三一回》:「高俅聽了,看著希真道:『道子仁兄,不料你是我救命的大恩人。』聲淚俱下,傳令開城。」
【用法】  形容極度悲慟、激動。  用在「悲痛哀傷」的表述上。  ① 老先生聲淚俱下的控訴,令人感同身受。② 他一說到傷心的地方,就忍不住聲淚俱下。③ 看他說得聲淚俱下,所有在場的人無不動容。④ 只要說起過去的悲慘遭遇,他就會由不得聲淚俱下。⑤ 演到傷心處,不只演員聲淚俱下,連觀眾也紛紛發出嘆息。⑥ 他一見到親人,就立刻聲淚俱下地訴說自己所受的滿腹委屈。⑦ 他站在演講台上說得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只求大家能拋棄成見,共赴國難。
【辨似】  「聲淚俱下」及「痛哭流涕」都有哭得很傷心的意思。  「聲淚俱下」側重於邊哭邊說;「痛哭流涕」側重於盡情大哭。
聲淚俱下痛哭流涕辨似例句
看他說得~,所有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雖然做盡壞事,老闆依然不予追究,使他感動得~。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4: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