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耳濡目染 | |||||||||
释义 | 耳濡目染㊣ 注音:ㄦˇ ㄖㄨˊ ㄇㄨˋ ㄖㄢˇ拼音:ěr rú mù rǎn近義:潛移默化關聯:目擩耳染、耳目濡染、目染耳濡、耳染目濡 【釋義】「耳濡目染」之「濡」,典源作「擩」。「擩」義同「濡」。濡,習染、感染。「耳濡目染」指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語本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潛移默化」 【典源】▶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據《全唐文・卷五六三・韓愈》引)公諱啟,字某,河南人。其大王父融,王父琯,仍父子為宰相。融相天后,事遠不大傳。琯相元宗、肅宗,處艱難中,與道進退,薨贈太尉,流聲於茲。父乘,仕至祕書少監,贈太子詹事。公胚胎前光①,生長食息,不離典訓之內。目擩②耳染,不學以能。始為鳳翔府③參軍④,尚少,人吏迎觀望見,咸曰:「真房太尉⑤家子孫也。」不敢弄以事⑥,轉同州⑦澄城丞⑧。益自飾理,同官憚伏⑨。注 ① 胚胎前光︰指生命孕育時,已受蔭前人之光。② 擩:音ㄖㄨˋ,習染、感染。③ 鳳翔府:地約當今陝西省鳳翔縣。為周王畿地,漢時為右扶風,北魏時置岐州,唐改為鳳翔府,後世因之,民國始廢。④ 參軍:東漢始置,掌參謀軍務。至隋唐時兼為郡官。⑤ 房太尉:此指房啟的祖父房琯。太尉,掌管軍事。秦以太尉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漢初沿襲舊制,後改稱為大司馬,東漢時,仍稱太尉。後世多沿置,但一般為加官而無實權,至明始廢。⑥ 不敢弄以事:不敢誇耀自己的本事。⑦ 同州:地約在今陝西省大荔縣,北魏時置華州,西魏時改為同州,後世沿置,至民國始廢。⑧ 澄城丞:澄城縣官。澄城,地約在今陝西省境內,北魏始置縣,後世沿置,清時屬同州府。丞,古代輔佐帝王或正官的官吏。⑨ 憚伏:畏懼服從。憚,音ㄉㄢˋ。 【典故】「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唐代時,虔州長史房啟因病去世,文學家韓愈為他撰寫墓誌銘,講述他生前的種種事蹟。房啟的身世顯赫,曾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擔任過祕書少監等職務。韓愈說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父祖輩的影響,聽熟了、看慣了應有的做人處世態度,而養成高尚的品行與才能。後來「耳濡目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變而出,形容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書證】① 宋・魏了翁〈知嘉定府宋軍墓誌銘〉:「信知師道之有益於人,如王謝家子弟,耳濡目染,氣質隨改。」② 宋・宋祁〈南陽郡君李氏墓誌銘〉:「家人嗃厲之法,女功織紝之事,耳濡目染,有如天成。」③ 宋・朱熹〈與汪尚書書〉:「明公未為政於天下,而天下之士已知明公之心。爭誦其書,以求速化。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④ 清・王士禛〈芝廛集序〉:「先生幼聞過庭之訓,耳濡目染,無非教也。」 【用法】義 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類 用在「教育感化」的表述上。例 ① 大人都不學好,小孩每天耳濡目染,怎麼不變壞?② 因為母親是音樂家,她從小耳濡目染,所以音樂底子不錯。③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為人父母得小心孩子耳濡目染變壞了。④ 他從小耳濡目染做生意的種種,非常清楚商場的機詐與無情。⑤ 因為家裡開的是棋社,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對下棋有點心得。⑥ 因為我的室友都是學德文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會說幾句德國話。⑦ 從小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的結果,使他受到頗為深遠的影響。⑧ 我想到巴黎去長住,就是希望沉浸在藝術的國度中,耳濡目染,找到靈感。⑨ 也許是耳濡目染的關係,相處久了,我竟發現自己的價值觀深受他的影響。⑩ 我要把小孩送離這紛擾的環境,免得他耳濡目染,誤以為世界就是這麼醜陋。 【辨似】辨 濡,音ㄖㄨˊ。習染、感染。不可寫作「儒」。同 「耳濡目染」及「潛移默化」都有受到影響而產生變化的意思。異 「耳濡目染」側重於環境的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潛移默化」可以是環境,也可以是人的影響,多用於好的方面。
|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