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義憤填膺
释义
義憤填膺
注音ㄧˋ ㄈㄣˋ ㄊㄧㄢˊ ㄧㄥ拼音yì fèn tián yīng關聯:憤氣填胸、憤氣填膺、激忿填膺、悲憤填膺、氣憤填胸、氣憤填膺、義憤填胸
【釋義】「義憤」,出於正義的憤怒。語出《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填膺」,填滿胸中。語出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典源】㊤ 義憤:▶ 《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漢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蘊藉義憤甚矣。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楊雄曰:「鴻飛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違患之遠也。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徵賁,相望於巖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嚴光、周黨、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咸遂,志士懷仁,斯固所謂「舉逸民天下歸心」者乎!肅宗亦禮鄭均而徵高鳳,以成其節。自後帝德稍衰,邪孽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至乃抗憤而不顧,多失其中行焉。蓋錄其絕塵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  ① 王莽:西元前45∼西元23,字巨君,西漢東平陵人。先為大司馬,以恭儉收人望,平帝立,元后臨朝稱制,委政於莽,號安漢公。後假禪讓之名,篡漢自立,國號新,法令煩苛,光武起兵討之,王莽兵敗被殺,在位十五年。② 蘊藉:含蓄不外露。③ 裂冠毀冕:比喻破壞傳統文化。冠、冕,中原民族所戴的帽子。㊦ 填膺:▶ 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據《全唐詩・卷二一四・高適》引)睹君濟時略,使我氣填膺。長策竟不用,高才徒見稱。一朝知己達,累日詔書徵。羽翮忽然就,風飆誰敢凌。舉鞭趨嶺嶠,屈指冒炎蒸。北雁送馳驛,南人思飲冰。彼邦本倔強,習俗多驕矜。翠羽干平法,黃金撓直繩。若將除害馬,慎勿信蒼蠅。魑魅寧無患,忠貞適有憑。猿啼山不斷,鳶跕路難登。海岸出交趾,江城連始興。繡衣當節制,幕府盛威稜。勿憚九嶷險,須令百越澄。立談多感激,行李即嚴凝。離別胡為者,雲霄遲爾昇。  ① 膺:胸、內心。② 長策:良好的計策。
【典故】「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西漢末年時,王莽篡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書證】① 清・余懷《板橋雜記・卷中・麗品》:「余時義憤填膺,作檄討罪。」② 清・施閏章〈關中房儀凡駕部初令新鄉有殊績……敬書短歌其後〉詩:「文士綰符能殺賊,罷官聞難仍殉國。義憤填膺死獨難,吞聲絕粒無人識。」③ 《孽海花・第一七回》:「其時魯翠諸人還在會商援救各法,猝聞這信,真是青天霹靂,人人裂目,個個椎心。魯翠更覺得義憤填膺,長悲纏骨,連笑帶咽,演說了一番。」
【用法】  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① 他們在大會中,義憤填膺地聲討敵人。② 聽說對方背信忘義,大家無不感到義憤填膺。③ 侵略者殘酷的暴行,令全世界的民眾義憤填膺。④ 對於歹徒殘暴的行徑,每個人都義憤填膺,咬牙切齒。⑤ 將軍在出兵討伐之前,宣讀了一篇令人義憤填膺的檄文。⑥ 吳同學被不良少年勒索,全班同學聽到了這消息都義憤填膺。⑦ 聽了居民的控訴,戰士們個個義憤填膺,紛紛表示要為鄉親們報仇。⑧ 對於法院的不公判決,被害者家屬都感到義憤填膺,決定抗爭到底。
【辨似】  膺,音ㄧㄥ。胸、內心。不可寫作「應」。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3: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