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應聲蟲
释义
應聲蟲
注音ㄧㄥˋ ㄕㄥ ㄔㄨㄥˊ拼音yìng shēng chóng近義:人云亦云、隨聲附和
【釋義】隨聲答和的昆蟲。#典出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後用以比喻胸無定見,隨聲附和的人。
【典源】▶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有患應聲病者,問醫官蘇澄,云:「自古無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網羅天下藥物,亦謂盡矣。試將讀之,應有所覺。」其人每發一聲,腹中輒應;唯至一藥,再三無聲。過至他藥,復應如初。澄因為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病自除。  ① 典故或見於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② 方:指藥方。③ 《本草》:記載藥物的著作。前此有《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東漢以前,簡稱《本草》,因以草類居多,故以「本草」為名。  ▶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洛州有士人患應病,語即喉中應之。以問善醫張文仲,經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讀之,皆應;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錄取藥,合和為丸,服之,應時而愈。一云問醫蘇澄云。
【典故】「應聲蟲」本指傳說中一種寄生於人體內隨聲答和的昆蟲。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記載一個故事:傳說古時有一個人得了應聲病,只要開口說話,腹裡就有聲音跟著說一樣的話。他問醫官蘇澄有沒有治療的方法,蘇澄說:「自古以來沒有治應聲病的方子。我撰了一本藥書《本草》,網羅了天下的藥物,你拿去試著讀讀看,應該會有所發覺。」那人就把書中的藥物逐一唸出,每唸一種藥物,腹中就有回聲,唯獨唸到一種藥物,唸了兩三遍,腹中都沒有應聲;再唸以下的藥物,就又有了。蘇澄就拿那味藥處方,把那人的應聲病治好了。在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宋・吳幵《優古堂詩話・應聲蟲》、宋・范正敏《遯齋閑覽・人事・應聲蟲》,也都可以見到類似的記載。後來「應聲蟲」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應聲蟲」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胸無定見,隨聲附和的人。
【書證】① 宋・范正敏《遯齋閑覽・人事・應聲蟲》:「余友劉伯時,嘗見淮西士人楊勔,自言中年得異疾,每發言應答,腹中輒有小聲效之。數年間其聲浸大。有道士見之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所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忽無聲,因頓餌數粒,遂愈。」② 宋・吳幵《優古堂詩話・應聲蟲》:「陳正敏《遯齋閒覽》載:楊勔中年得異疾,每發言應答,腹中有小聲效之。數年間,其聲浸大。有道士見而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忽無聲,乃頓餌數粒,遂愈。」③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摘鈔・卷四・非文事》:「己無特見,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④ 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楊用脩有云:『世之人無特見者,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思以青黛藥之,可發一笑。』」⑤ 《鏡花緣・第三〇回》:「當日有人患一怪症,每逢說話,腹中也照樣說話;彼時雖有醫家識得此症名喚『應聲蟲』,及至用藥,仍無效驗。」⑥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楊用修笑今之儒者,皆宋儒之應聲蟲。吾以為孔穎達,真鄭康成之應聲蟲也。」
【用法】  比喻胸無定見,隨聲附和的人。  用在「毫無主見」的表述上。  ① 他向來討厭沒有主見,像應聲蟲一樣的人。② 對事情應該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老當個應聲蟲。③ 她專制的教育方式,使得三個小孩活像應聲蟲,沒有主見。④ 在威權高壓統治下,人民為了自保,只得當應聲蟲,隨聲附和。⑤ 才剛牙牙學語的弟弟好像應聲蟲,人家說什麼他就跟著說什麼。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8: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