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綱舉目張
释义
綱舉目張
注音ㄍㄤ ㄐㄩˇ ㄇㄨˋ ㄓㄤ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近義:提綱挈領反義:本末倒置、千頭萬緒、經緯萬端、盤根錯節
【釋義】綱,網的大繩。目,網的孔眼。「綱舉目張」比喻能執其要領,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語本《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後亦用「綱舉目張」比喻條理分明。
【典源】▶ #《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餘國,今無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民之不用,賞罰不充也。湯、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齊、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無所不用。用民有紀有綱,壹引其紀,萬目皆起;壹引其綱,萬目皆張。為民紀綱者,何也?欲也,惡也。何欲?何惡?欲榮利,惡辱害。辱害所以為罰,充也;榮利所以為賞,實也。賞罰皆有充實,則民無不用矣。  ① 典故或見於《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漢・鄭玄〈詩譜序〉。② 紀:絲的頭緒、條理。③ 綱:維繫網的粗繩。④ 目:網的孔眼。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臨淵而搖木,鳥驚而高,魚恐而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 漢・鄭玄〈詩譜序〉(據《詩經・卷首》引)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於力則鮮,於思則寡,其諸君子亦有樂於是與!
【典故】綱,是網上的大繩。目,則是網的孔眼。只要提起網上的綱繩,這樣無數的網眼都會張開來,因此用來比喻如果能夠抓住事情的關鍵,各個環節都能輕易帶動。《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中,說明刑罰不如德化禮教,唯有善用後者,才是真正抓住治理人民的要領,也才能「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就是「綱舉目張」的意思。後來「綱舉目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執其要領,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後亦用以比喻條理分明。
【書證】① 宋・張洪《朱子讀書法・卷四・虛心涵泳》:「乍看極是繁碎,久之純熟貫通,則綱舉目張,有自然省力處。」②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一二・談藝二・同父論曹瞞之非》:「綱舉目張,蜀中已成磐石之勢,安得謂蜀人懾操之威,必不拒守?」③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一・里甲》:「其間大小相維,輕重相制,綱舉目張,周詳細密,無以加矣。」
【用法】▶   比喻能執其要領,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  用在「掌握要點」的表述上。  ① 做事要能把握重點,才能綱舉目張,事半功倍。② 先抓住問題的重點,就能綱舉目張,其他細節自可迎刃而解。▶   比喻條理分明。  用在「整齊清楚」的表述上。  ① 這篇論文的內容架構完整,綱舉目張,一覽無遺。② 這家公司的規畫綱舉目張,條理清楚,可以放心和他們合作。③ 運動會相關工作千頭萬緒,但只要有經驗的老陳參與籌備工作,必可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