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應接不暇 | |||||||||
释义 | 應接不暇㊣ 注音:ㄧㄥˋ ㄐㄧㄝ ㄅㄨˋ ㄒㄧㄚˊ拼音:yìng jiē bù xiá近義:目不暇給、手忙腳亂反義:一目了然、一望無遺、左右逢源、勝任愉快、遊刃有餘、應付自如關聯:應接無暇、不暇應接、接應不暇 【釋義】暇,空閒。「應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後亦用「應接不暇」比喻事情繁忙,難以應付。△「目不暇給」 【典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王子敬云:「從山陰①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②,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壞。」注 ① 山陰:地約在今浙江省紹興縣,因位在會稽山之北,故名山陰。陰,水之南、山之北。② 映發:照映。 【典故】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記載漢至東晉間的軼事瑣語。其中有一篇描述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對浙江會稽山一帶優美風景的讚美。王氏說:「從北邊的山陰縣出發,一路上群山層疊,雲霧繚繞,松柏挺立,潭湖清澈,又有瀑布傾瀉而下,美景多得看不完,讓人無法一一觀賞。」後來「應接不暇」就被用來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亦用於比喻事情繁忙,難以應付。 【書證】①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源)② 唐・白居易〈草堂記〉:「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③ 《水滸傳・第一〇八回》:「俺每如今將士都在一處,多分調幾路,前去廝殺,教他應接不暇。」④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七》:「珊瑚有高丈餘的,明珠有如雞卵的,五色寶石有大如栲栳的,光艷奪目,不可正視。程宰左顧右盼,應接不暇。」⑤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六・陸放翁詩》:「放翁以律詩見長,名章俊句,層見疊出,令人應接不暇。」⑥ 《鏡花緣・第七二回》:「話說眾才女都到園中閒步,只見各處花光笑日,蝶意依人,四壁廂嬌紅奼紫,應接不暇。」⑦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起先不過幾十本,我和繼之分看,一會就看完了。到後來越弄越多,大有應接不暇之勢。」 【用法】▶ ⒈義 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類 用在「數量繁多」的表述上。例 ① 剛到日月潭,山光水景應接不暇的就迎面而來,令人陶醉。② 沿著中部橫貫公路走去,一路山光水色,瑰奇美景讓人應接不暇。③ 坐在火車裡欣賞沿途風光,窗外的美景一幕幕掠過,令人應接不暇。▶ ⒉義 比喻事情繁忙,難以應付。類 用在「忙於應付」的表述上。例 ① 月考剛完,各種競技比賽又接踵而來,真讓人應接不暇。② 春節將至,年貨街湧入了趕辦年貨的人潮,讓商家應接不暇。③ 公司最近訂單多得讓人應接不暇,不過老闆卻高興得不得了!④ 這家商店推出清倉拍賣的活動,人潮洶湧,店員忙得應接不暇。⑤ 每次歌手的簽名會總吸引人山人海的歌迷,歌手簽得手都痠了,仍應接不暇。 【辨似】辨 暇,音ㄒㄧㄚˊ。空閒。不可寫作「遐」。同 「應接不暇」及「目不暇給」都可用來形容東西太多,來不及觀看。異 「應接不暇」適用範圍較廣;「目不暇給」僅適用於眼睛來不及觀看。
|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