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一介不取
释义
一介不取
注音ㄧ ㄐㄧㄝˋ ㄅㄨˋ ㄑㄩˇ拼音yī jiè bù qǔ近義:臨財不苟反義:中飽私囊、見利忘義、貪得無厭關聯:不取一芥
【釋義】一枝小草也不隨便拿別人的。語本《孟子・萬章上》。後用「一介不取」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典源】▶ 《孟子・萬章上》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① 介:野草,通「丯」(音ㄐㄧㄝˋ)。比喻極微賤的東西。
【典故】有一次萬章問孟子:「我聽說伊尹曾經以宰割烹調的手藝來要求湯任用他,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不是這樣的。伊尹在莘國的郊野耕種,並且喜愛堯舜的道理。如果不合堯舜的義理,不合堯舜的正道,就是把天下當俸祿送給他,他也會棄之不顧。縱使拴住四千匹馬放在面前,他也不會看一眼。只要是不合道義,即使一支小草,他也不會拿給別人或拿別人的。」後來「一介不取」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一介不以取諸人」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書證】① 《孟子・萬章上》:「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源)②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羅椿)清貧入骨,一介不取,頗有李方叔、謝無逸風味。」③ 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九齣》:「母親,吾豈不知一介不取,古人高義。前日因魚梁監稅,偶然覓得鮮蚶,聊以製鮓相遺,不謂反遭艴怒,是吾之過也。」④ 《醉醒石・第一一回》:「丈夫心地光明,一介不取;便沒有鬼神,也不可苟且,況是圖財害人。」⑤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一・槐西雜志一》:「(申謙居)天性和易,生平未嘗有忤色,而孤高特立,一介不取,有古狷者風。」⑥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〇七回》:「侶笙這個人,他窮到擺測字攤,還是一介不取的;他做起官來,也就可想了。所以雖然署過幾個缺,仍是兩袖清風。」
【用法】  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用在「廉潔無貪」的表述上。  ① 我終身為官,非我應有,一介不取。② 他是個一介不取的清官,深受民眾的愛戴。③ 人窮志不窮,對於非分之財,我一介不取。④ 他除了應得的東西,一介不取,是個清廉的君子。⑤ 他是個一介不取的人,把錢交給他保管,絕無問題。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7: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