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心平氣和
释义
心平氣和
注音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ㄏㄜˊ拼音xīn píng qì hé近義:平心靜氣反義:大發雷霆、心浮氣躁、怒不可遏、氣急敗壞、意氣用事、暴跳如雷關聯:心平德和、心平氣定、心正氣和、心和氣平、心平氣舒、心平氣溫、氣和心平
【釋義】心氣平和,不急不怒。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年》。△「平心靜氣」
【典源】▶ 《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① 德音不瑕: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出自《詩經・豳風・狼跋》。瑕,音ㄒㄧㄚˊ,瑕疵、缺點。
【典故】「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為完備,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再以音樂為例,一篇好的樂章,是各種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調和出優美的音樂,使君子聽了,內心能得到平靜,德行能趨向平和。所以《詩經》說: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像梁丘據這樣只會對君王的說法同聲應合,就好像把清水加到清水裡去調味,誰會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單一的音符,誰會想去聽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處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靜,德行修養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氣自然會溫和不暴躁,所以後來由此演變成「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書證】① 《朱子語類・卷一一・學五・讀書法下》:「季札錄云:『庶幾心平氣和,可以思索義理。』」② 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荊公與先生雖道不同,而嘗謂先生忠信,先生每與論事,心平氣和。」③ 宋・蘇軾〈菜羹賦〉:「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④ 《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姑娘這段話,道了個知甘苦,近情理,並且說得心平氣和,委屈宛轉。」⑤ 《三俠五義・第三二回》:「走道兒有個法子。越不到越急,越走不上來。必須心平氣和,不緊不慢,彷彿遊山玩景的一般。」⑥ 《官場現形記・第三三回》::「這件事我碰著了,倒還是心平氣和。」
【用法】  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用在「平靜安詳」的表述上。  ① 你們應該心平氣和地互相溝通,才能解決問題。② 了解事實的真相以後,小華就顯得心平氣和多了。③ 老闆總是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難得聽他叱責別人。④ 小王很有耐心,總是能心平氣和地幫別人解決問題。⑤ 聽了這番勸慰的話之後,他才心平氣和,不再那麼憤怒。⑥ 林老師在課堂上總是心平氣和的,從不對學生亂發脾氣。⑦ 小孩子犯錯時,與其嚴厲地指責他,不如心平氣和地規勸他。⑧ 他的修養很好,無論別人怎麼激怒他,他都是心平氣和的,從不發脾氣。
【辨似】  「心平氣和」及「平心靜氣」都有心情平靜的意思。  「心平氣和」側重於態度溫和;「平心靜氣」側重於態度冷靜。
心平氣和平心靜氣辨似例句
林老師在課堂上總是~的,從不對學生亂發脾氣。
他~地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毫無驚慌失措的樣子。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