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目不識丁 | |||||||||
释义 | 目不識丁㊣ 注音: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拼音:mù bù shì dīng近義:不識之無、目不知書、胸無點墨反義:知書識禮、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識文斷字關聯:不識一丁、一丁不識、不識丁、眼不識丁、未識一丁、目不識字 【釋義】連「丁」字都不認識。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語本《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不學無術」、「胸無點墨」 【典源】▶ #《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弘靖之入幽州也,薊人無老幼男女,皆夾道而觀焉。河朔軍帥冒寒暑,多與士卒同,無張蓋安輿之別。弘靖久富貴,又不知風土,入燕之時,肩輿於三軍之中,薊人頗駭之。弘靖以祿山、思明之亂,始自幽州,欲於事初盡革其俗,乃發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從事①有韋雍②、張宗厚③數輩,復輕肆嗜酒,常夜飲醉歸,燭火滿街,前後呵叱④,薊⑤人所不習之事。又雍等詬責吏卒,多以反虜名之,謂軍士曰:「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⑥力弓,不如識一丁字。」軍中以意氣自負,深恨之。注 ① 從事︰職官名。漢刺史佐吏,通稱為州從事,歷代因其制,宋廢。② 韋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詳。曾為太子賓客。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時,其為觀察判官,攝監察御史。主政其間,與張弘靖多改習俗,引起當地居民不滿,憤而起亂,遭叛民捕殺。③ 張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詳。為張弘靖任幽州節度使之從官,與韋雍等俱遭叛民殺害。④ 呵叱:大聲責罵。叱,音ㄔˋ。⑤ 薊:地名。唐玄宗開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漁陽,約當今河北省薊縣。⑥ 石:音ㄉㄢˋ,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參 ▶ 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二七・張嘉貞列傳》 【典故】「目不識丁」原作「不識一丁」。據《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載,唐代時,張弘靖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軍政。當他前往幽州上任時,當地百姓夾道觀看,看到他乘著轎子走在軍隊之中,大家都非常驚訝。因為當地的將軍都是與士兵一同日曬雨淋,從不坐轎子的,因此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為安祿山之亂的發起地,人民向來強悍尚武,張弘靖想改善當地的民風,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此舉更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書證】① 明・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誥敕之館,目不識丁。」② 《警世通言・卷一七・鈍秀才一朝交泰》:「他兩個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識丁,也頂個讀書的虛名。」③ 《醒世姻緣傳・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識丁的,村氣射人的,就是王侯貴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內卻沒半分誠敬。」④ 《隋唐演義・第一七回》:「惠及是他最小兒子,倚著門廕,少不得做了官。目不識丁,胸無點墨。」⑤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九》:「余在都時,永之引見滿洲學士春臺。春自云:『年三十時,目不識丁,從一禪師靜坐三月,頗以為苦。』」⑥ 《濟公傳・第一八一回》:「我們這座村莊,有七八十戶人家,有三四輩人,沒有一人認字的,都是目不識丁。」⑦ 清・鄭燮〈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不數年間,變富貴為貧賤。有寄人門下者,有餓莩乞丏(丐)者,或僅守厥家,不失溫飽,而目不識丁。」 【用法】義 比喻不識字。類 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例 ① 他目不識丁,你寫字條給他有什麼用?② 現代教育如此普及,還有目不識丁的人嗎?③ 他可能目不識丁,連報紙拿反了都不知道。④ 他是個文盲,目不識丁,你就別為難他了。⑤ 由於時局動蕩,有些人因為失學而目不識丁。⑥ 老婆婆目不識丁,但歌仔戲文卻可全本地背誦。⑦ 這是甲骨文的「丁」字?啊!我果然是目不識丁了。⑧ 爺爺說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唸過書,目不識丁。⑨ 我本目不識丁,今天所以會寫字,是參加成人補教學來的。⑩ 來到這異國都市,面對滿街外文,我變成目不識丁的人了。⑪ 為政者必須知道,國家越多目不識丁的國民,就越難強盛。 【辨似】同 「目不識丁」及「胸無點墨」都有知識水準低落的意思。異 「目不識丁」側重於一字不識;「胸無點墨」側重於學養程度低。
|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