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目不交睫
释义
目不交睫
注音ㄇㄨˋ ㄅㄨˋ ㄐㄧㄠ ㄐㄧㄝˊ拼音mù bù jiāo jié反義:高枕而臥、高枕無憂關聯:睫不得交、目不定睫
【釋義】睫,眼皮上下的細毛。「目不交睫」指眼皮不合攏,即完全不睡覺。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語本《史記・卷一〇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
【典源】▶ #《史記・卷一〇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淮南王至雍,病死,聞,上輟食,哭甚哀。盎入,頓首請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毀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脩之,過曾參孝遠矣。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有司衛不謹,故病死。」於是上乃解,曰:「將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於是文帝立其三子皆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① 曾參:西元前505∼前436,春秋時魯國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字子輿。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② 布衣:平民。  ▶ 另可參考:漢・荀悅《前漢紀・卷七・文帝紀上》
【典故】西漢文帝劉恒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性格寬和,仁孝恭儉,廢除了許多殘酷的刑罰。袁盎則是文帝時的大臣,常能提出有益的建言。文帝時,淮南王劉長自恃為宗室親族,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數度抗旨,無視於法制的存在。據《史記・卷一〇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載,當時袁盎就曾預言此人將危害社稷,但為顧及宗室之情,文帝未加以制裁。後來淮南王果真起兵謀反,文帝平亂後將其流放,不料卻病死於途中。文帝得知劉長的死訊,極為自責與傷心,飲食不入,袁盎於是舉了三項文帝值得稱頌的事跡以寬慰之。其中之一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間,文帝絲毫不敢怠慢,「不交睫,不解衣」地照顧侍候,煎好的湯藥也一定先親自嚐過才拿給母親服用。袁盎以為文帝雖貴為王者之尊,然其孝行卻勝過以孝聞名的曾參,更顯得難能可貴。「不交睫,不解衣」,形容文帝不睡覺,不寬衣,時時刻刻在母親身側照料。這樣的形容雖然過於誇大,但文帝親侍湯藥的行為確實值得稱頌,也因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目不交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書證】① 漢・荀悅《前漢紀・卷七・文帝紀上》:「陛下在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② 唐・白行簡《李娃傳》:「生恚怒方甚,自昏達旦,目不交睫。」③ 清・汪琬〈前明吏部驗封司郎中曹公墓誌銘〉:「公為諸生蒲伏數千里,入視醫藥於獄中,為摩創吮血,日夜目不交睫。」④ 《聊齋志異・卷四・促織》:「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亦不敢復究兒,自昏達曙,目不交睫。」⑤ 《東周列國志・第一二回》:「其夜月明如水,急子心念其弟,目不交睫。注視鷁首之前,望見公子壽之舟。」
【用法】  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① 母親生病,他目不交睫地守候照顧。② 經過多日目不交睫地趕工,總算可以順利交貨。③ 他為了趕工作進度,這禮拜幾乎目不交睫,十分辛苦。④ 為了取得勝利,司令部的將領們目不交睫,徹夜研究戰略。⑤ 大考將近,連日來他目不交睫地苦讀,只希望能畢其功於一役。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7: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