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盡忠報國
释义
盡忠報國
注音ㄐㄧㄣˋ ㄓㄨㄥ ㄅㄠˋ ㄍㄨㄛˊ拼音jìn zhōng bào guó近義:以身許國反義:禍國殃民、賣國求榮關聯:精忠報國
【釋義】竭盡忠誠,報效國家。#語出《周書・卷四〇・顏之儀列傳》。
【典源】▶ #《周書・卷四〇・顏之儀列傳》宣帝崩,劉昉、鄭譯等矯遺詔,以隋文帝為丞相,輔少主。之儀知非帝旨,拒而弗從。昉等草詔署記,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謂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於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隋文帝後索符璽,之儀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於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將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為西疆郡守。  ① 典故或見於《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② 朝恩:朝廷恩惠。③ 神器:比喻帝位。④ 假:借。  ▶ 《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檜遣使捕飛父子證張憲事,使者至,飛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既而閱實無左驗,鑄明其無辜。改命万俟𥜾。𥜾誣:飛與憲書,令虛申探報以動朝廷,雲與憲書,令措置使飛還軍;且言其書已焚。▶ 另可參考:《北史・卷八三・文苑列傳・顏之推》
【典故】據《周書・卷四〇・顏之儀列傳》載,北周宣帝過世後,臣子劉昉、鄭譯等人假借宣帝臨死前所頒布的命令,任命後來的隋文帝楊堅為丞相,輔佐少主靜帝,並且逼顏之儀在草擬的詔書上署名。但顏之儀知道這不是宣帝的旨意,加以拒絕,而且還嚴厲地斥責說:「宣帝剛死,即位的靜帝年幼,執政的大官應由皇族中最為傑出趙王來擔任。你們受到朝廷極大的恩惠,應當要『盡忠報國』,如今竟然企圖將帝位交給別人!縱使你們要取我的性命,我也不能因此毀謗誣陷先帝。」劉昉等人知道無法讓他屈服,只好代他簽署。「盡忠報國」這句成語由此而來,意思是竭盡忠誠報效國家。而「盡忠報國」另一個較廣為人知的典故是《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中所載記岳飛的事跡。宋朝名將岳飛被捕入獄後,何鑄受命前來審問他,他撕裂衣服露出背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以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心不二。文中,「盡忠報國」同樣是指竭盡忠誠,報效國家之意。
【書證】① 《周書・卷四〇・顏之儀列傳》:「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源)② 明・屠隆《曇花記・第二九齣》:「皇帝有旨,卿父全身入道,卿能盡忠報國,豈不兩全。」③ 《封神演義・第七八回》:「主將之言差矣!況吾等俱是紂臣,理當盡忠報國,豈可一旦忘君徇私?」④ 《喻世明言・卷三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韓信,你盡忠報國,替漢家奪下大半江山,可惜銜冤而死,發你在樵鄉曹嵩家托生,姓曹,名操,表字孟德。先為漢相,後為魏王,坐鎮許都,享有漢家山河之半。」⑤ 《醒世恆言・卷二七・李玉英獄中訟冤》:「爹爹,你生前盡忠報國,死後自是為神。乞顯示骸骨所在,奉歸安葬。」⑥ 《紅樓夢・第四五回》:「州縣官兒雖小,事情卻大,為那一州的州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盡忠報國,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⑦ 《三俠五義・第七回》:「小人又見甯師老爺看了書信十分歡喜,說,叫老爺好好辦事,盡忠報國,還教導了小人好些好話。」
【用法】  竭盡忠誠,報效國家。褒義。  用在「為國效忠」的表述上。  ① 如果每個人都能盡忠報國,就不怕敵人來犯。② 聽到這位英雄盡忠報國的事蹟,每個人都深受感動。③ 每位盡忠報國的將士,都獲頒勳章表揚他們的功勞。④ 民族英雄岳飛盡忠報國的事蹟,至今仍為人所稱頌。⑤ 他從小就立志要效法岳飛,盡忠報國,因此投身軍旅。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