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病入膏肓
释义
病入膏肓
注音ㄅㄧㄥˋ ㄖㄨˋ ㄍㄠ ㄏㄨㄤ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近義:不可救藥、群醫束手、不可救藥反義:不藥而癒關聯:病在膏肓、病在膏髓、病染膏肓、疾入膏肓
【釋義】膏,心下脂肪;肓,心臟和橫膈膜之間。中醫之「膏肓」即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膏肓相傳是身體內藥力所不及的地方。「病入膏肓」原指病位深隱難治,病情危重,無藥可救。典出《左傳・成公十年》。後用「病入膏肓」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典源】▶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踊,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于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① 秦:春秋時國名。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地約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地約在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到了戰國孝公時定都咸陽,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② 緩:春秋時秦國名醫,生卒年不詳。③ 為:指醫治。④ 豎子:兒童。⑤ 肓:音ㄏㄨㄤ,人體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⑥ 膏:古代稱心下脂肪。⑦ 達:指針。
【典故】春秋時晉國景公作夢,夢見惡鬼來向他討命,之後就生病了。病重時向秦國求良醫,於是秦桓公派醫生緩前來為景公治病。在緩還沒到達之前,景公夢見疾病化成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說:「緩是個良醫,我怕會受到傷害,要逃到哪裡才好?」另一個就說:「只要躲到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他就奈何不了我們。」等緩到了晉國,診視過景公的病情,說:「病已經侵入心臟和橫隔膜之間的部位,不管服用藥物或是針灸,藥力都無法到達,所以這個病是治不好了。」果真,景公沒多久就過逝了。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病入膏肓」,用來指人病重,無藥可救;亦用於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書證】① 《唐語林・卷五・補遺》:「請足下多服續命之散,數加益智之丸,無令病入膏肓,坐親斧鑕也。」② 《三國演義・第五二回》:「吾觀劉琦過於酒色,病入膏肓,見今面色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③ 《明史・卷三〇九・流賊列傳・序》:「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並發,厥症固已甚危,而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④ 《醒世恆言・卷一三・勘皮靴單證二郎神》:「感承夫人好意,只是氏兒病入膏肓,眼見得上天遠,入地便近,不能報答夫人厚恩,來生當效犬馬之報。」⑤ 《歧路燈・第二〇回》:「熱腸動處真難默,冷眼覷時便欲暗;病入膏肓嗟已矣,願奉宣聖失言箴。」⑥ 《隋唐演義・第七二回》:「如今再說天后在宮中淫亂,見高宗病入膏肓,歡喜不勝。」⑦ 《聊齋志異・卷二・蓮香》:「病入膏肓,實無救法。姑來永訣,以明非妒。」⑧ 《鏡花緣・第一三回》:「賤妾之恙,雖得女兒取參略延殘喘,奈病入膏肓,不啻風中之燭。」
【用法】▶   指人病重,無藥可救。  用在「病重垂危」的表述上。  ① 患病就得就醫,難道要等到病入膏肓嗎?② 從檢驗報告來看,他已病入膏肓,情況很不樂觀。③ 老太太一直懷疑自己病入膏肓,所以終日唉聲嘆氣。④ 自從知道病入膏肓後,他反倒樂觀起來,病房總是充滿笑聲。⑤ 那位老先生雖然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但仍然堅持參與既定的公益活動。▶   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用在「程度嚴重」的表述上。  ① 這家公司依我看已病入膏肓,難以為繼了。② 他們再這樣胡搞下去,問題終將病入膏肓,難以挽救。③ 這種人惡性深植,早已病入膏肓,光用話勸已沒有用了。④ 這些歹徒真是惡習難改,病入膏肓,希望法官判以極刑!⑤ 染上毒癮若不能立即戒斷,到了病入膏肓時,想戒也沒用了。⑥ 一個政府縱容官吏舞弊營私,那正是導致國事病入膏肓的因由。⑦ 一個團體的腐敗如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任誰也無法挽救它了。⑧ 雖然大家都認為他已經病入膏肓,王老師仍苦口婆心地希望他浪子回頭。
【辨似】  肓,音ㄏㄨㄤ。指人體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不可寫作「盲」。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4: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