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生吞活剝
释义
生吞活剝
注音ㄕㄥ ㄊㄨㄣ ㄏㄨㄛˊ ㄅㄛ拼音shēng tūn huó bō近義:不求甚解、生搬硬套、囫圇吞棗反義:融會貫通關聯:活剝生吞
【釋義】喜歡剽竊名士詩文,而遭人譏諷。語本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三・諧謔》。後用「生吞活剝」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亦用於不加烹煮而食。△「囫圇吞棗」
【典源】▶ 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三・諧謔》李義府嘗賦詩曰:「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迴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人謂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① 李義府:西元614∼666,唐瀛州饒陽人。面貌和善,與人言時常帶微笑,而內心奸險易妒,時號「笑中刀」。官至吏部尚書,後以罪流放雋州而死。② 洛川:洛水,流經洛陽縣,注入黃河。③ 棗強尉:棗強縣尉。棗強,棗強縣,當地棗木茂盛,故名。故城在今河北棗強縣東南。尉,古代主軍事及捕盜之官。④ 張懷慶:唐朝人,生卒年不詳。曾任棗強縣尉。⑤ 王昌齡:?∼西元756,字少伯,唐京兆人。開元進士,曾為龍驃尉,世稱王龍驃。工詩,尤善七絕,多寫邊塞哀愁和閨中幽怨,氣魄雄偉,手法細膩。⑥ 郭正一:?∼西元689,唐定州鼓城人。高宗時,任中書侍郎,執政頗久,正一以文辭見稱,又明習故事,是以當時文辭詔敕多出其手。武后時曾為陝州刺史,後為周興誣構而死。
【典故】「生吞活剝」一語從字面來看,原本是將食物不加烹煮,直接吞食的意思。這個成語最早被用在作品的借用。唐朝李義府曾作一首詩:「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那時有棗強縣尉張懷慶,向來喜歡剽竊名士詩文,他就在這首詩的每一句前面,分別添加上「生情」、「出意」、「照鏡」、「時來」,變成:「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迴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當成自己的詩作。雖然說詩歌的創作免不了會有重複或雷同的字句出現,但張懷慶這種直接照抄的情形卻引起人們的不滿。由於王昌齡的詩句和郭正一的文辭在當時也經常被模仿、剽竊,因此人們便用「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來譏諷張懷慶的抄襲行徑。後來「生吞活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
【書證】① 明・徐渭〈奉師季先生書〉其二:「大約謂先儒若文公(朱熹)者,著釋速成,兼欲盡窺諸子百氏之奧,是以冰解理順之妙固多,而生吞活剝之弊亦有,此正後儒之所宜深戒者。」②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三齣》:「又有一樣,把別人的文字取了自己高名,那前輩受他生吞活剝的怎麼處?」③ 清・錢謙益〈曾房仲詩敘〉:「夫(李)獻吉之學杜所以自誤誤人者,以其生吞活剝,本不知杜,而曰必如是乃為杜也。」④ 清・黃宗羲〈壽李杲堂五十序〉:「始知今天下另有一番為古文詞者,聚歛拆洗,生吞活剝,大言以為利祿之媒。」⑤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
【用法】▶   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貶義。  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① 學習外國長處要考慮國情,生吞活剝地套用是不行的。② 我哪懂什麼叫資料庫處理系統?我是生吞活剝地硬學。③ 這部電影的情節,根本就是把外國作品生吞活剝地抄襲過來。④ 這種生吞活剝式的學習方法,到底會有多少效果,值得大家考慮。⑤ 這文章太難,我又沒時間好好研讀,只好生吞活剝先死記下來再說。⑥ 學寫文章,固然可以仿名家寫作的手法,但可不能生吞活剝,否則就難有自己風格了。▶   不加烹煮而生食。  用在「飲食方式」的表述上。  ① 他發起脾氣真可怕,活像要把人生吞活剝一般。② 這堆海鮮都是要生吃的,等一下大家就生吞活剝大啖一場。
【辨似】  「囫圇吞棗」及「生吞活剝」都比喻學習時不認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生吞活剝」側重於在抄襲別人的經驗與成果;「囫圇吞棗」側重於在不求理解,含糊籠統地學習。
生吞活剝囫圇吞棗辨似例句
學習外國長處要考慮國情,~地套用是不行的。
許多基本概念的學習是不能~的。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