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滄海遺珠
释义
滄海遺珠
注音ㄘㄤ ㄏㄞˇ ㄧˊ ㄓㄨ拼音cāng hǎi yí zhū近義:懷才不遇反義:珊瑚在網、野無遺賢關聯:珠遺滄海、珠沉滄海、遺珠滄海
【釋義】被採珠人遺漏在大海的珍珠。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語出《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
【典源】▶ #《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藺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語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① 典故或見於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二首之二。② 讓:譴責。③ 黃卷:書籍。古時為防書蠹,多用黃蘗染紙,因紙色黃,故稱為「黃卷」。④ 偶:和。⑤ 黜陟使:唐太宗時恢復對地方的監察制度,派卿、監巡察各州,有罷免或升擢地方官吏之權,稱為「黜陟使」。黜,音ㄔㄨˋ,貶斥。陟,音ㄓˋ,提升。  ▶ 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二首之二朔風獵獵慘寒沙,關月寥寥咽暮笳。放逐一心終去國,驅馳千里未還家。青蠅點玉原非病,滄海遺珠世所嗟。直道未容淹屈久,暫勞蹤跡寄天涯。
【典故】狄仁傑(西元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據《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載,狄仁傑的祖父和父親均在朝為官,家學淵源深厚,使他從小便受到嚴格的教育,潛心研究學問。在他小時候,有次門人被人殺害,官吏便到狄家來盤問案情,所有人都爭著向官吏辯護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傑繼續專心讀書,沒有受到影響。後來狄仁傑以明經舉第,出任為汴州參軍。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誣陷,由黜陟使閻立本審訊。在審訊時,狄仁傑據理直言,陳訴冤情,由於對答如流,讓閻立本十分驚訝,臨走時稱讚道:「孔子曾說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見你的表現,而國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說是遺漏在滄海裡的一顆明珠啊!」閻立本就薦舉他為并州法曹參軍。狄仁傑一生忠於唐室,勤於吏職,政績頗著,又剛正不阿,敢於直諫,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及人民的擁戴,終能上承貞觀,下繼開元,為唐朝開展另一個盛世。後來原文中的「滄海遺珠」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如果單就「遺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裡頭就已經有一則關於「遺珠」的寓言。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遊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
【書證】① 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二首之二:「青蠅點玉原非病,滄海遺珠世所嗟。直道未容淹屈久,暫勞蹤跡寄天涯。」② 《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源)③ 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一齣》:「但有個抱藝懷才,那曾見滄海遺珠。」
【用法】  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  用在「埋沒流失」的表述上。  ① 有考試必有所淘汰,滄海遺珠之憾難免。② 從事古物鑑定的人最怕眼力不夠,滄海遺珠。③ 像他這種難得的人才,如果不錄用他,豈非滄海遺珠?④ 識才當如伯樂,假如缺乏眼光,難免有滄海遺珠之憾。⑤ 他一輩子都花在古物的挖掘,自稱是滄海遺珠的探求者。⑥ 此次招聘新進人員,受限於錄取名額,相信必有滄海遺珠之憾。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