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沐猴而冠
释义
沐猴而冠
注音ㄇㄨˋ ㄏㄡˊ ㄦˊ ㄍㄨㄢˋ拼音mù hóu ér guān近義:衣冠禽獸、馬牛襟裾、虛有其表反義:秀外惠中關聯:沐猴冠、沐猴冠冕、衣冠沐猴、木猴而冠、沐猴衣冠
【釋義】沐猴,獼猴。「沐猴而冠」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或亦用「沐猴而冠」指獼猴性急,不能若人久著冠帶,比喻性情暴躁。
【典源】▶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沛公已去,閒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① 楚人:楚國人,在這裡暗指項羽。楚,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② 沐猴:獼猴。猴好拭面如沐,故稱。  ▶ 另可參考:《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項籍》
【典故】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西楚霸王項羽率兵進入秦國首都咸陽後,屠殺城裡的百姓,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並且放火燒掉宮殿,然後帶著到處搜括而來的財貨、珍寶和婦女要回故鄉去。這時有人跟項羽建議:「關中這個地方,山河四面圍繞,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豐饒,首都建在這裡可以稱霸中原。」項羽看到秦宮殿都已經燒毀,心裡又想念故鄉,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誰看得到?」那個人就背地裡對人說:「聽說項羽這個人,就像個性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沒有遠見成不了大事,現在看來果然是真的。」結果話傳到項羽的耳裡,就把那個人捉來烹煮。後來「沐猴而冠」被用來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亦用來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除此之外,古來對這句成語另有一解,認為因為獼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帶,用來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書證】①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源)② 《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伍被》:「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③ 《晉書・卷五五・張載列傳》:「至如軒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輔政,佐時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榮求利,厚自封之資,豐私家之積,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④ 唐・李白〈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詩:「爾從咸陽來,問我何勞苦。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騎土牛滯東魯。」⑤ 清・全祖望〈孫武子論〉:「當吳人之大舉也,楚之來相拒者為子常,斯其人如沐猴而冠,而又罷於奔命之餘,以遇常勝之師,兵未交而膽已落。」
【用法】▶   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  用在「表裡不一」的表述上。  ① 他雖然穿著西裝革履,不過是沐猴而冠,舉止談吐仍是粗俗不堪。② 自從他上任後,他身邊那些小人不也一個個沐猴而冠,成了單位主管了嗎?▶   比喻人性情急躁不安定。  用在「浮躁好動」的表述上。  ① 他那副德性哪像個領導人?毛毛躁躁、坐立不安,活像沐猴而冠。② 他是沐猴而冠,要好好地坐在這裡聽一個小時的演講,根本是不可能的。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3: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