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民不聊生
释义
民不聊生
注音ㄇㄧㄣˊ ㄅㄨˋ ㄌㄧㄠˊ ㄕㄥ拼音mín bù liáo shēng近義:民不堪命、民生凋敝、民窮財盡、生靈塗炭反義:四海昇平、民康物阜、安居樂業、家給人足、國泰民安、豐衣足食關聯:人不聊生
【釋義】聊生,賴以維生。「民不聊生」指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語本《戰國策・秦策四》。△「生靈塗炭」
【典源】▶ #《戰國策・秦策四》楚人有黃歇者,游學博聞,襄王以為辯,故使於秦。說昭王曰:「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鬥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信越也。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臣恐韓、魏之卑辭慮患,而實欺大國也。此何也?王既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百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隳,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係虜,相隨於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則惡出兵?王將藉路於仇讎之韓、魏乎!  ①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② 社稷:本指土神和穀神,後以代稱國家。③ 隳:音ㄏㄨㄟ,毀壞、損毀。④ 刳腹折頤:肚子被剖開,下巴被折斷,形容傷亡慘烈。刳,音ㄎㄨ,剖開。頤,下巴。⑤ 暴:音ㄆㄨˋ,同「曝」,晒。⑥ 僵仆:音ㄐㄧㄤ ㄆㄨ,倒下。⑦ 係:綑綁。  ▶ 《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另可參考:《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列傳》
【典故】據《戰國策・秦策四》載:戰國楚頃襄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將軍白起攻打楚國,結果楚王被迫遷都陳城,國力由盛轉衰。後來秦國再次想要出兵攻打楚國,頃襄王知道這個消息後,就派春申君黃歇出使秦國,企圖說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國。黃歇到秦國後,為秦昭王分析當前的情勢說:「今日大王信任韓、魏對秦國是友善的,當心像當年吳王一樣,因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齊國,沒想到卻在得勝回國時,越王反叛將他擒住。還有,韓、魏歷經幾世爭戰,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計其數,國家也因此變得殘破,宗廟年久失修而損壞,將士們肚破頸斷、身首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書證】① 《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② 《宋史・卷三八五・施師點列傳》:「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③ 《元史・卷一二五・鐵哥列傳》:「散財聚民,古之道也。今平灤水災,不加賑恤,民不聊生矣!」④ 《老殘遊記・第一回》:「面上有北風吹著,身上有浪花濺著,又濕又寒,又飢又怕。看這船上的人都有民不聊生的氣象。」⑤ 《文明小史・第九回》:「不料是日正值本府設局開捐,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用法】  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用在「處境艱難」的表述上。  ① 君子當道,家給人足;小人當道,民不聊生。② 秦始皇橫征暴斂,苛虐無度,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③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④ 從歷史經驗來看,都是當朝弄得民不聊生,人民才會起而反抗。⑤ 非洲某些地區長期乾旱導致民不聊生,亟待世界各國同施援手。⑥ 杜甫〈石壕吏〉一詩寫的就是亂世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況,今日讀來,依然令人唏噓不已。
【辨似】  「民不聊生」及「生靈塗炭」都有人民生活困苦的意思。  「民不聊生」側重於生計的困頓;「生靈塗炭」則側重於所處的境遇,可用於受災或暴政統治等狀況。
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辨似例句
非洲某些地區長期乾旱,導致~,亟待世界各國同施援手。
我們希望最好不再有戰爭,以免~。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