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

 

成语 殺身成仁
释义
殺身成仁
注音ㄕㄚ ㄕㄣ ㄔㄥˊ ㄖㄣˊ拼音shā shēn chéng rén近義:成仁取義、捨生取義、捨身求法反義:降志辱身、苟且偷生關聯:殺身成義
【釋義】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生命。語出《論語・衛靈公》。後用「殺身成仁」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捨生取義」
【典源】▶ 《論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① 害仁:傷害仁德。② 成仁:成全仁德。
【典故】「殺身成仁」是指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性命。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衛靈公》篇孔子所說的一段話。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志士仁人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做出違背仁德的事,反而會為了護衛仁德的標準而犧牲性命。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倫常,所以孔子說:「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因此為了維繫「仁」的標準,君子是可以犧牲性命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用「義」來解釋,「義」就是公益,往往和個人私利是衝突的。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當「義」和「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性命雖是個人最大的私利,但是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這正和「殺身成仁」的精神一樣,也正是傳統儒家的堅持的修身原則。
【書證】① 《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列傳下》:「論曰:『……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② 《舊唐書・卷一八七・忠義列傳上・序》:「有若仲由之結纓,鉏麑之觸樹,紀信之蹈火,豫讓之斬衣,此所謂殺身成仁,臨難不苟者也。」③ 唐・李德裕〈三良論〉:「自周漢迄於巨唐,殺身成仁,代有髦傑,莫不顯一身之義烈,未有繫一國之存亡。」④ 《宋史・卷四六一・方技列傳上・趙修己》:「今幼主信讒,大臣受戮,公位極將相,居功高不賞之地,雖欲殺身成仁,何益於事?」⑤ 《明史・卷二五五・劉宗周等傳》:「贊曰:『《傳》曰:「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二臣有焉。殺身成仁,不違其素,所守豈不卓哉!』」
【用法】  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  用在「正直忠誠」的表述上。  ① 他殺身成仁的典範,將永留人間。② 今天為了國家殺身成仁,我有何遺憾?③ 老將軍為了悍衛國家而殺身成仁,令人敬佩!④ 不懷著殺身成仁的決心,是無法完成革命大業的。⑤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都是讀聖賢書者所當為?⑥ 因為有革命先烈的殺身成仁,才有今天的中華民國。⑦ 舉事前夕,他在日記上寫著:「明日之事雖成功機會不大,但求殺身成仁。」
【辨似】  身,音ㄕㄣ,生命。典源作「身」,不宜寫作「生」。仁,音ㄖㄣˊ,仁德義理。不可寫作「人」。
随便看

 

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涵盖了三字、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Newdu.c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