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 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将心尖脂肪叫膏,将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程度。也比喻情况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❶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❷ 宋·王谠《唐语林》卷五:“(张巡与令狐潮书曰)请足下多服续命之散,数加益智之丸,无令病入膏肓,坐亲斧锧也。” 例句 ❶ 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第六章:“他毅然决心摆脱了各方面的坚决挽留,径往日本治病,终以积劳成疾,病入膏肓,于十一月八日在福冈医科大学病院逝世。” ❷ 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二章:“但是,蒋介石集团已病入膏肓,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使其起死回生。” 近义 不可救药 辨析 “病入膏肓”和“不可救药”都表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也都比喻事态坏到不可挽救的地步。“病入膏肓”强调病重;“不可救药”强调无法医治。 连用 常与“不可救药”“命在旦夕”等连用。 用法 比喻义含贬义。
|